1、打车APP竞争背景与市场格局。
2013年底我国移动网民规模达6.52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价值不可估量。对互联网公司来说,移动互联网的门票成为新形势下商业机会的关键点,是当之无愧的稀缺资源。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570.4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161.5%,整体市场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打车APP在移动互联网中属于生活服务类,也是垂直类APP.在移动互联网中,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随着2013年互联网巨头开始发力移动支付,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打车APP的移动生活服务入口价值才被互联网巨头发掘出来。
上半年,阿里出资800万美元投资快的打车,11月,阿里又追加投资近亿美元。与此同时,腾讯上下半年也分别以1500万美元投资嘀嘀打车,12月追加投资3000万美元。在互联网巨头的支持下,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迅速开展全国布局,甚至切入对方的势力范围,随后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车开通全国32个城市使用微信支付补贴现金,快的打车在北京市场直接奖励司机15元,比嘀嘀打车高出50%.随后,随着竞争加剧,双方不断加大对出租车司机、乘客的补贴力度,以抢占市场份额。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底,快的打车份额已经占据46.7%,嘀嘀打车也有43.6%,两者合计占据高达90%以上的市场份额,加上已经被快的打车并购的大黄蜂,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3%.打车小秘、易打车等其他打车APP合计不到10%.进入2014年后,随着两大巨头对司乘双方的高额补贴,其他打车APP估计已经退出市场,事实上形成双寡头垄断格局。
2、打车APP产业链分析。
目前,我国打车APP产业链中,用户是产业链的起点,有着丰富的移动互联网使用需求,包括社交、生活、购物、娱乐、理财、支付等众多领域。打车产业链包含的企业主要有:硬件设备供应商(主要包括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APP服务商(含内嵌式综合平台)、出租车、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产业链的下游或延伸领域则包括众多O2O线下商户。产业链中的各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为消费者创造增值价值。
作为打车APP产业链中的起点,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数量和结构都决定着整条产业链的走向,他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社交、地图、购物、金融、音乐、游戏、手机视频、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生活服务等将产生新的需求,而更多的移动互联业务形式将涌现出来,市场容量将大得惊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将以移动导航平台为基础,向用户提供与位置信息相关的社交和生活信息指引,联接线下餐饮、旅游、住宿、娱乐、购物、预订、比价、打折等垂直信息,然后对接移动支付平台,通过便捷的支付满足移动生活服务需求。
软硬件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是打车APP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硬件供应商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及网络周边设备供应商,智能化、人性化、安全实用是其产品价值所在。软件供应商一般来自于平台以外的第三方开发商,随着互联网巨头的日益重视,龙头软件基本被收购或参股,成为大型平台的嵌入式应用软件。应用软件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用户提供快速的定位与接入服务,并借助这种服务获得应有的使用收益。但目前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免费APP市场上,软件业的盈利模式有待挖掘。网络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目前仅仅充当网络信息通道,为移动终端提供网络支持,并获取上网流量收入。
互联网平台或APP运营商在打车产业链中处于联接上下游的关键位置,其核心价值是用户、流量、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平台或APP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等特性,利用免费导航、搜索和打车应用进行圈地聚集用户,再利用用户通讯录的朋友圈的紧密联系,吸引大流量,完成延伸生活圈消费和支付行为,最终构建完善的商业闭环。用户使用打车APP的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场景化大数据,特别是基于位置信息的本地生活服务,往往与出租车客流重叠,是非常好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变现途径。因此,地图导航与打车APP成为互联网公司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主要战场,也是方兴未艾的O2O模式的切入点。
支付机构在产业链中是用户完成移动互联消费与生活体验的必需环节。支付机构通过满足客户的便利快捷支付,节省客户时间,节省支付通路费用、提高支付结算效率,从而也充分体现了移动支付的价值。产业链中的支付机构目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支付宝)、APP捆绑银行快捷支付通道等。
出租车与相关线下生活圈商户是产业链的终点。商户的类型和业务范围较为繁杂和多样化,出租车公司、餐饮娱乐业、零售商、公共交通、停车场、电影院、航空公司、物流公司等各种类型都有。商户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消费拉动力量,他能够通过自身品牌、产品和服务、价格优势、渠道优势、促销活动等创造和吸引消费需求,从而成为消费行为的创造者和提供者。
3、打车APP背后的移动支付布局策略。
3.1 争夺移动互联入口,通过APP导入流量。
2013年,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竞争异常激烈,手机安全平台、应用商店、浏览器等传统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竞争白热化,而超级APP逐渐成为新入口,尤其是具有高流量的大众化APP因其在用户社交、O2O场景应用和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成为互联网企业争夺的目标。移动互联网的竞争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市场往往是寡头市场,市场往往只需要极少数的超级APP或平台作为入口,其他的各种场景和功能都可以整合到其中。比如微信,其强大的功能和整合能力、开放的平台接口,已经让它成为无法撼动的移动互联网综合平台。即使有着深厚互联网背景的易信、来往,也未能动摇其垄断地位。支付宝钱包则借助导入电商流量成为移动支付龙头。打车APP在这种背景下,成为移动互联巨头布局的棋子。
此外,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发布IM“来往”,投资快的打车,发布支付宝钱包开放平台,提出“手游平台战略”,提供手机淘宝、阿里云、支付宝等服务,收购高德地图。腾讯则相继推出微信5.0新增支付功能,发布腾讯街景地图,投资嘀嘀打车,收购大众点评网。这一系列动作无非是寄望于让超级APP或平台承担争夺移动生活场景入口的使命,导入用户流量。
3.2 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当前,移动支付产业规模还远逊于银行卡产业规模,市场尚未开发。个人客户规模较小,客户体验需要改善,移动支付习惯尚需培育。特别是受制于银行支付通道,线下商户移动支付受理环境较差。用户支付习惯未养成,收单机构、转接机构(银联)发卡行收单分成模式不尽合理,终端商户收单应用系统尚未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技术、业务运营、清算标准和流程尚未成熟。这些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当然,首当其冲的是用户支付习惯需要养成。围绕这一关键问题,互联网巨头加快了市场培育进程,希望通过与广大用户生活密切相关的支付场景打造,迅速培养用户移动支付习惯。快的打车直接嵌入支付宝钱包应用,合作推广线下出租车市场,支持支付宝付车费,嘀嘀打车与微信合作,用微信支付打车款,强势切入O2O移动支付领域。并为此投入巨资对司乘双方进行补贴,效果非常明显。今年1月10日至2月9日,嘀嘀打车中日均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单,日均订单为183万单,总量约为2100万单,用户突破4000万。快的打车日均订单量更是高达128万,使用支付宝钱包完成支付的日订单数最高突破60万。这种打车APP与移动支付的捆绑,很好地完成了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
3.3 扩充移动支付应用场景。
移动支付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应用场景。互联网巨头对移动支付业务的争夺,胜败取决于其对应用场景的开发。APP用户的支付体验,也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支撑。虽然,线上第三方支付已经借助电商平台获得了海量用户,但在目前,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却远远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移动支付的瓶颈。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平均每笔金额仅有0.58万元。在三种电子支付方式中,移动支付金额只占电子支付的0.9%.找准用户生活场景的切入点,大力扩充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已经成为移动支付巨头的当务之急。出租车作为联接城市核心商圈的重要纽带,天然具备生活服务领域切入点的潜质。因此,支付宝、微信等超级APP平台,利用其巨大的流量、品牌影响力和用户黏性,从打车软件切入移动互联网用户生活圈,以及海量的线下商户,将人们的社交、生活和消费等不同的应用场景联接起来,全方位介入用户的支付行为,打造基于场景化的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最终实现移动支付的闭环。
3.4 形成用户粘性,形成O2O闭环。
阿里和腾讯在打车软件和移动支付市场的激烈竞争,最终的目的在于O2O市场以及消费行为的大数据。通过打车APP,互联网巨头可以了解和分析用户的打车习惯、打车路径、目的地商圈等数据,并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生活信息服务,比如地图导航、周边的商场、餐饮娱乐、住宿等降价或优惠信息,实现精准营销,促进用户在合作线下商户消费,并使用APP完成支付,增加客户粘度,从而打通O2O闭环,占领市场份额。由于打车行业覆盖用户范围广,是打通O2O的典型应用场景,用户一旦在超级移动平台养成购物习惯,并借助其社交功能予以扩散,海量用户将进一步巩固APP和平台的领先地位,有助于其实现流量的变现。比如微信,通过打车APP锁定用户,利用大众点评等APP进行引流,再通过微信支付功能完成支付,整个消费过程就形成了交易闭环,自身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得到整合,更为重要的是获取了有价值的用户大数据,大数据反过来又很好地为形成客户黏性创造了条件,如此,必然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打车APP竞争之所以白热化的原因,也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竞争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