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第三方支付发展困境与趋势
添加时间:2017-08-10
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产业的融合结果,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本身的经济性、跨时域性和富媒性,使其可以有效避免传统金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门槛过高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也正是如此,互联网金融在度过初期的适应期后,迅速在经济社会中获得很高的接受度。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易,存在较大风险,央行在2015年7月联合相关部委出台了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意见,对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初步建立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监管等制度规定。从整个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第三方支付是绕不开的问题,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性与传统金融无法相比,在有利于实现金融创新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水平、金融机构破产率乃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都要更加突出。
特别是互联网上金融下电子支付的安全水平较低,黑客违法的概率较大,始终是对民众财产安全的考验。近几年频繁出现的P2P领域问题,也说明了当前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商业模式、金融产品、实现技术与客户群体等各方面。一是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包括支付宝、财富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淘宝、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陆金所、红岭投资等P2P网络借贷以及个人以物品和股权向大众进行筹资的众筹方式。现在又出现大数据金融,典型代表是蚂蚁金融,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寻新的业务点。二是在产品创新上,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更贴近消费者日常需求,多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都是以满足消费者吃穿住行而产生的。比如,针对消费者打车难,以及出租车司机空载率高等问题而出现的打车软件,已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比如,针对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低、资金流动性低问题而出现的余额宝,等等,都是基于满足消费者某一个需求而产生的,强烈地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三是在技术创新上,迭代式创新使互联网金融技术越来越完善。以支付宝为例,发展之初以“全额赔付”来打消人们的担忧,而现在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存款贷款汇款一系列的全流程,相当于传统银行主要业务都可以完成,成为第三方支付的标杆企业。四是在客户群体创新上,互联网金融抓住了传统金融不愿意服务,或是服务不到的对象,比如,小微企业、资金极少的个人投资者,也正因为如此,在聚沙成塔的效应下,互联网金融迅速获得了普通民众的青睐。
(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第三方支付因为契合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的需求,发展迅猛。与传统金融企业不同,第三方支付的创新特点十分明显。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有着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作为整个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第三方支付串联着银行与消费者,其盈利点主要是用户费用、技术与设备的使用费用。其通过上联银行、下联移动运营商和用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相对于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有着十分灵活的产业结构,所有银行都可以与之合作,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向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获得极其便捷的服务。当然,要实现这些服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具备相当强的客户管理能力和市场管理水平,资金链的运转更是重中之重,才能确保第三方支付链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支付手段的创新是第三方支付的突出特点。从支付宝、快钱、财付通等多家获得业务许可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来看,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比如,支付宝仅仅在移动客户端就开发了包括快捷支付、转账、二维码支付、支付宝收款、支付宝付款等多种支付方式。在提供支付功能的同时,还有诸如手机充值、电影票购买、水电等生活费缴纳等增值支付。可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支付环境、支付需求。为了应对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的需求,央行在2011年发布了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了第三方支付业务技术上的规范标准。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有相对比较规范的管制,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在过去十余年间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市场规模越来越大。2011-2015年,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交易分别达到2.2万亿元、3.66万亿元、5.37万亿元、8.08万亿元和11.87万亿元,五年间增长了5.4倍。而移动支付也分别达到了 800 亿元、1511 亿元、1.22 万亿元、5.99 万亿元和 10.17万亿元,市场规模更是实现了127倍的巨大增长。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第三支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第三方支付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统一的支付标准。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第三方支付的创新性是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所有参与到第三方支付产业链中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创新,催生了样式各不相同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与运营管理体系。在获得创新市场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资源浪费,各持己见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使得不同支付平台间的相互合作难以开展,规模化经营无法突破,产品与服务的低成本与规模化被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因为市场主体的不同、支付标准的不同以及服务方式的不同,整个第三方支付环境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隐患。
虽然央行出台了相关的监管规则,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隐秘性,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很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资金风险。
(二)监管难度更大。
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创新举措,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也成为当前互联网+战略的重要支撑对待,给予了相当的政策支持。但随着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对第三方支付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来看,沉淀资金如何盘活,信用担保如何进行以及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都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面临的突出问题,且在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类似的问题。比如,P2P贷款平台的经营与倒闭问题,仅 2015年,全国就有1302家P2P平台倒闭,涉及金额3000亿元,形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第三方支付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投诉问题却依然不少,对整个第三方支付业的稳定发展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政府已开始重视此类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比如,对消费额度进行限制,规定支付转账的次数、额度等。尽管如此,第三方支付市场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成果,而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的虚拟性,以及支付的便捷性、低门槛等特点,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市场上普通民众的参与性,都使得其监管难度更大,影响也更大。
三、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发展趋势。
(一)市场细分与业务多元化。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第三方支付如何实现以现有资源对接系统平台、业务产品以及业务范围,形成更具有协同效应的多元化业务,并对市场进行细分,成为推动第三方支付发展的重要命题。过去几年中,市场的支付手段从网络支付发展到了移动支付,范围从国内支付发展到了全球跨境结算,从资产管理到投资理财,从信用贷款到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整合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且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综观这些变化,往往都是由客户需求主导的,即满足客户的某个新需求出现了市场变化,而不是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在此情况下,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如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与经济效益上实现有机统一,进一步挖掘消费者需求,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成为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努力的方向。这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业务的多元化。比如,在移动支付上,所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都面临一个难题,喜欢使用移动支付、对移动支付接受度高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 18~35 岁的年轻一代,这部分消费者思想更开放,对创新的事物有着天然的接受度,但却正处于人生奋斗的初期,收入水平、经济实力较低,很难成为网络环境下的消费主力军。而真正有经济实力的35岁以上消费者,往往又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他们在使用移动支付时考虑的前提条件会比较多。用户越来越年轻,移动支付却有老龄化现象,如何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中考虑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显然是其实现对全部消费群体的覆盖,进而获得更大市场的前提。与此同时,除了支付宝、财富通等背靠淘宝、QQ的大型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和创新基础外,在互联网经济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其它第三支付在业务创新上如何实现多元化,以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将会成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第三方支付面临行业洗牌。
自 2015 年起,央行一直没有再批准第三方支付的请求,市场对第三方支付发展更加期待。过去十余年间第三方支付行业所表现出来的迅猛发展势头,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中,而在央行停发牌照的情况下,并购、重组等市场手段会大量使用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从而触发全行业的洗牌。比如,在多个行业取得成功的万达集团,就直接向快钱投资,通过控股快钱进入了支付行业。而以万达的一贯作风,显然还会有大刀阔斧的举措跟上。还比如,华控赛格融资给成都支付通进入支付行业。可以想象,由于央行停发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这样直接深度介入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会成为市场的“香饽饽”,那些想要建立自己支付通道的企业,会选择直接收购或是控股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这也将给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应对。
(一)以持续创新实现产业链整合。
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呈现运营商主导产业链的特点,银行金融机构只是被动参与其中,这也使得整个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存在产业链不闭合的问题。事实上,银行等金融机构是第三方支付产业链的关键支点,其是否积极参与影响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商业模式越来越成熟,如果没有银行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很难取得进一步的提升。
因此,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建立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业的互惠互利合作机制,真正实现双方资源的共享,才能持续推动第三方支付业的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运营商得以以技术、经济等方式整合产业链的环境。通过第三方支付找到与银行业的共同利益点,打造双方的产业联盟,推行适用于整个产业链的数据中心、技术标准和管理平台,进而实现第三方支付产业的规模化经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由于一直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的局面,银行业的参与度不高,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技术平台多数是以第三方支付角度研发的,与传统金融、银行业务的融合度十分有限。应在鼓励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鼓励第三方支付企业围绕银行业务,在计费、营销、外联等手段的支撑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速形成真正打通第三方支付行业与银行间的应用互联、资源互联、信用互联等技术支撑体系,奠定未来第三方支付发展的空间。通过技术研发,将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业更好的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网络环境下的银行,并能实现在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的自由转换。只有这样,第三方支付才能真正借助传统金融机构的积淀实力实现再一次的跨越式发展。
(三)重视风险防控。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吸纳了海量的社会资金,信息风险、资金风险以及监管风险都不容忽视。虽然我国政府在几年前就对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第三方支付发展作出了相关规定,明确了监管范围、监管主体、监管标准等内容。但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政府监管效率不理想,第三方支付发展中风险的积累比较明显。应重视风险防控,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与引导,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行业风险控制在可控制、可消化的范围内,引导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也要重视对技术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借鉴传统环境中的风险防范措施,开发适应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安全认证、密匙管理等风险防控措施,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重视第三方支付业务安全。
创新一直是第三方支付得以迅猛发展的基础,但任何的业务创新都可能产生不可控的业务安全隐患,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重要问题。应立足于新技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比如,应避免主观对第三方支付技术方向与商业模式进行筛选,通过统一的行业规范、行业标准,鼓励市场主体找最安全、最正确的技术方向与商业模式。同时,政府、央行应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市场资金转移链、业务链的监控,以及对第三方支付企业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通讯基础设施等情况的监控,全方位营造安全的第三方支付使用环境。实行账户实名制,修改法律制定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等等。通过各种措施,将参与第三方支付业务链的各个主体都纳入到有效监管中来,确保业务开展与业务创新的安全性。
(五) 加强第三方支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方面,银行作为第三方支付的总后台和数据分流节点,支付端与银行账户间的对接水平直接影响着第三方支付水平与效率。要鼓励参与到第三方支付体系中来的非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其综合支付平台的解决方案,提高与银行间的对接水平,确保银行账户与支付关口的匹配。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公共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平台,尤其是基于移动端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多个层次的支付体系提供完整的技术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统一整个行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标准,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的风险识别与监管,确保信息安全。利用服务平台,政府还可以实现对各个支付平台操作风险的预警,有助于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通过公共服务平台,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还可以实现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从而为双方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深入合作提供可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第三方支付,也只有在风险防控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