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方向
添加时间:2014-09-24 21:09
近两年来,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达38039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78.4%.中国银联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2年仅银联体系网上支付交易额就达8059.6亿元,较2011年的2908.7亿元实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电子商务普及度的不断提升,特别是互联网支付产品不断完善,安全性和便捷性不断加强,已有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和不同领域的商户机构接受互联网支付。在此背景下,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网上支付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大。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在2013年乃至较长时间内仍具有较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支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的方针,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翻两番,突破18万亿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网上支付市场规模的激增,可以预见,随着政府的积极推动、企业网上支付需求的提升、用户支付习惯的逐步形成,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在2013年及后续两年中,将继续加速增长。易观国际预测,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至少达到6.4万亿元,2015年则将达到13.9万亿元。
竞争加剧使网上支付行业集中度提升。
2013年1月,人民银行下发第六批共26张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机构累计达223家,其中78家具备互联网支付业务资格。一时间,互联网支付市场迎来“百花齐放”之态。但上述支付机构的正式“准生”,短时间内不会对市场格局形成较大影响。在市场进入者增多、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品牌影响力、市场规模和优势较强者,将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占比,行业集中度将有进一步提升。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2年排名前三位、前五位、前七位机构的网上支付市场份额合计为79.4%、91.6%和98.3%,较2011年分别提高了1.4、1.6和0.3个百分点。这说明,新进入者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力争从局部领域和特色业务中寻找突破,可能是新进入者的发展契机。
网上支付用户覆盖走向普及。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总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度42.1%;网络购物人群达2.42亿,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2.21亿人,与2011年相比增长32.3%.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来网上支付用户和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以网上银行为例,2009年我国网上支付用户在全国网民的渗透率为20.9%,2012年则超过39%,而随着网上支付产品的不断升级,尤其是无需专门申请开通网银的无卡支付方式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支付的门槛将大幅度降低,加之各类互联网支付应用的日益丰富与完善,预计未来我国互联网支付的渗透率将进一步大幅提升。
电商平台化、综合化使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机构发展重点转移。
近年来B2C电商市场集中趋势明显,电商平台化、综合化亦成为市场大趋势,垂直类电商生长空间受到明显挤压。这给互联网支付行业将带来深刻影响,互联网支付机构对平台类综合性电商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甚至惨烈。随着京东商城收购网银在线,苏宁易购成立易付宝,加之天猫与支付宝、QQ网购与财付通的“一家人”关系,B2C电商四强均已形成“商户+支付平台”的内部联盟。而一些实力较弱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在这种联盟的严重挤压下,或无奈将价格降至无利可图,或只好选择直接退出。
由此预见,没有自有商户平台的独立支付服务机构未来可能将把重点更多地放在发展行业商户,具有特殊门槛、不易被综合性电商吞并的垂直类B2C电商,传统依靠线下销售企业的自建线上商城,以及区域性的新兴平台类电商等,以此来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其中,行业商户将成为网上支付服务机构争夺热点。相对B2C网购商户,行业商户对支付服务的综合性要求高,个性化要求多,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较好的收益空间,市场拓展亦处于初期,由此将成为支付服务机构争相发力的新蓝海。
跨境网上支付市场出现新机遇。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国内网购,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市场,跨境网上支付由此风生水起,市场规模急速扩张。国家外汇管理局也下发文件,决定在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深圳等地区先行试点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此项政策出台将有力促进跨境网上支付业务的加速发展。其实,早在监管政策明朗之前,主要非金融支付机构都在寻求“曲线突破”,相关业务准备已有一定基础。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达483亿元,较2011年涨幅82.2%.快速发展的海外网购无疑将为境内网上支付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无卡支付方式渐成互联网支付主流。
从2010年开始,中国银联、支付宝等支付服务机构,以及工行、建行、邮储等银行相继推出无卡支付。无卡支付不需要持卡人专门前往银行柜台申办和开通网上银行,直接在网页输入卡号、有效期、短信验证码、密码等认证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支付。相对网银支付,无卡支付产品的支付速度更快,流程更简化,支付成功率更高,因而受到用户和商户的广泛欢迎。无卡支付方式不仅广泛应用于网购、缴费等领域,也开始应用于代收、代付、订购等非面对面交易领域。根据CNNIC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状况报告》,目前国内网上支付用户中无卡支付的渗透率已达40.4%.同时,无卡支付的升级产品层出不穷,绑定支付、信用卡分期等基于无卡支付的特色支付产品也纷纷出现。
商业银行开始发力互联网收单。
在互联网支付市场,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对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传统紧密关系产生“疏离化”影响,非金融支付机构通过综合支付服务掌握了企业经营信息,有些借此开展了企业贷款和个人信用支付业务。
上述“脱媒”情况对银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需要开拓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在此背景下,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逐渐成熟,商业银行将逐渐重视和积极介入互联网收单市场。目前主要全国性银行都已接入了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银联在线支付”,并开始依托“银联网上跨行收单平台”和“银联在线支付”产品开展互联网收单业务。利用银联综合性、开放性的网上跨行收单平台,商业银行发力互联网收单市场,将有利于引导整个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网上支付产品日益多元化。
在互联网支付市场,为了方便持卡人使用,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完善和创新网上支付产品已成为支付服务机构的不二选择。近两年来,支付服务机构不断推出各类支付产品和解决方案,产品类型日渐多样,应用领域覆盖广泛,涵盖了境内外网上购物、便民缴费充值、商旅影视票务订购、信用卡还款、网上转账、教育缴费、交通罚款缴纳、基金和理财产品申购、旅游和保险产品购买、慈善捐款、B2B对公支付、企业代收代付、资金归集等,为社会提供了高效的资金运转和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多元化网上支付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与推广普及,将很快把互联网支付的普适性提升至线下刷卡的水平。
恶性价格战有望得到遏制。
近年来,非金融支付机构间以“跑马圈地”为首要目标的非理性价格战愈演愈烈,收单价格一降再降,以致手续费收入不足以弥补收单成本,需要通过非正当手段获益。价格战已经导致网购、航空、电信充值和游戏等传统互联网收单市场无利可图。恶性价格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导致业务经营和产业发展不可持续,也间接损害了商户和用户的利益,损害了发卡银行的正当收益。随着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重视和参与,特别是对行内支付通道和价格加强管理,同时,随着银联卡互联网收单市场联合建设机制逐步形成,以及主要非金融支付机构逐渐由单纯追求市场规模向市场规模和利润两个维度并重转变,互联网支付市场的无序价格战有望得到初步遏制。
网上支付市场监管将不断加强。
截至2013年4月,78张互联网业务支付牌照的发放,标志着互联网支付市场的政府监管由笼统的市场监控进入准入制下业务监管的新阶段。依托人民银行负责准入审批和政策监管、支付清算协会推动行业自律的架构,互联网支付市场有效监管体系将逐步形成。据悉,人民银行监管重点正从准入审批的硬指标管理,逐步转向风险防控和高管准入等软约束。预计未来人民银行将重点针对客户备付金挪用、银行卡收单业务违规、业务开展与终止随意、内控风险管理不足、创新业务随意突破等行业性高风险行为,提出治理要求。同时,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印发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指引》,这是国内第一部针对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操作的具体规范性文件,填补了互联网支付风险管理自律规范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