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方式及电子支付发展趋势
添加时间:2014-10-13 20:50
电子支付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电子终端,直接或间接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出付款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具体包括卡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方式。
电子支付方式。
网络银行支付。这是我国电子支付的主要方式。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和活跃度近年持续走高。不仅如此,个人网银的发展速度更快。从交易量的构成来看,虽然企业依旧是网上银行业务的主体,但其在交易量中的占比不断下滑,而个人网银交易额占比呈逐年提升态势,成为网银交易额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三方支付。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新兴支付方式已成为我国电子支付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普通的电子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将多种银行卡支付方式整合到一个界面上,负责交易结算中与银行的对接。因此,消费者和商家不需要在不同的银行开设不同的账户,而帮助消费者降低网上购物的成本,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不仅如此,较普通网银支付的认证程序复杂、手续繁多等不便,在第三方支付方式中,商家和客户之间的交涉由第三方来完成,这使得网上交易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还可以帮助银行节省网络开发费用,为银行带来潜在利润。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往往依附于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之合作的商业银行信用为依托,因此,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最后,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提供增值服务,帮助商家网站解决实时交易和交易系统分析,并提供方便快捷的退款和停止交易服务。
2010 年以来,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逐渐成熟,并已广泛应用在电子商务结算中。从 2007 年开始,交易额逐年增长。但从增速来看,却在不断下滑,2011 年的增长率为 67.7%,远 低 于 2007 年 以 来 127.8% 的 平 均增速。究其原因,在于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其网上业务的投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在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上的差距,从而吸引了客户回归网上银行。
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运作模式主要分两类,一是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独立的第三方支付网关模式 ;二是依托电子商务网站的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在客户范围上更为广泛,但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且其业务范围单一,而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盈利模式和风险控制上有着明显优势。
移动支付。无线通信的技术,使移动互联成为可能。从全球来看,2011 年移动支付交易额比上年增长112.9%,移动支付行业已步入高增长期。在中国,2009 ~ 2011 年移动支付的平均增长率达到 72.2%.从业务种类来看,国内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发展得较为全面,包括手机代缴业务、手机钱包、手机银行和手机信用平台等业务。
电子支付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储蓄卡和信用卡等银行卡在我国目前的支付产品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以银行卡为载体所设计的信用卡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在线支付需求,需要根据电子商务、移动银行与便捷支付等业务要求结合新的信息科技对其进行革命性设计。同时,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电子邮件、短信息、SNS 以及SD 卡和 U 盘等固态存储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技术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未来,虚拟化与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必然成为信息时代电子支付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银行卡支付方面,国外银行卡已开始使用芯片卡,预计今后五年国内也将逐步由磁条卡转向芯片卡。微型芯片还可以植入手表、钥匙、衣服和首饰等,它使用的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更进一步看,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芯片只是身份识别的一种方式,正在发展中的身份识别方式还包括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方式,以及虚拟银行卡、虚拟货币(如 QQ 币)等。
以信用卡为例,根据信用卡的交易规则,在信用卡的交易中必须提供卡号、姓名、卡片有效期、VVC 认证码和卡片品牌等五种参数的信息。
因此,通过变动其中一种或几种参数及其组合来提高在线交易的安全性在理论上存在可行性,同时也满足了客户自定义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具体来说,通过允许客户自定义信用卡的有效期、额度(在所持实体信用卡的额度范围内)、银行卡品牌,乃至信用卡号码(银行可自主使用的号段内),也就实现了让客户根据使用场景的风险系数、交易要求、金额大小和交易频率等设定不同的信用卡安全参数,从而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的目的。此外,基于标准信用卡开发的虚拟信用卡账户具有国际通行、受理范围广等特点,为后续开发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未来可将客户的个性化虚拟信用卡写入合作电信运营商的 USIM 卡实现手机支付等,可以在 POS 终端直接输入个性化虚拟账户和密码进行支付结算等。从商业银行“虚拟化、便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创新方向来看,自定义信用卡虚拟账户可以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显着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从而大幅提升银行产品在网上支付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在移动支付方面,目前,手机在实现公交、停车和购物等方面的支 付 已 有 广 泛 的 应 用。 未 来, 手机支付将主要使用 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这是一种近距离(10 厘米内)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它由 RFID 演变而来,传输范围比 RFID 小。此外,二维码支付也将成为移动支付的重要手段,像Square 这样的移动支付终端的使用将手机变成了移动的 POS 机。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为传统的金融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首先,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为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商机。在目前的支付模式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异军突起,但其资金划拨和结算清算业务最终都需要通过商业银行完成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商业银行仍将保持在电子支付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不仅不会根本上改变电子支付领域的格局,反而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商业银行结算量、发卡量及电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增长。例如,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获得牌照后,将按照央行的规定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这就为商业银行拓展备付金存管业务,并借此扩大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其次,移动支付技术的成长将扩大传统金融业的客户基础。未来,移动支付将成为电子支付的重要方式 ;而传统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方,拥有广阔的产品创新空间。
比如,移动支付能使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借此实现双方客户资源的相互渗透,拓展客户群体。此外,在移动支付技术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手机银行随时随地交易的特点,大力推广转账汇款、缴费付款、消费支付等业务。
最后,网络融资的出现为传统金融业注入新的动力。金融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已实现相互融合,网络信贷越发成为未来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使信贷市场普遍存在信贷配给问题,而中小企业更会因为营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不匹配而不能获得信贷支持。但是,通过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融资服务方面的合作,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掌握企业需求和信用状况的信息优势以及网络渠道便于远程操作和批量处理的成本优势,实行更灵活和更高效的信贷审批流程,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迫使商业银行面临转型挑战。近些年,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和积极发展手机支付的电信运营商,侵入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它们凭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蚕食着本属于商业银行的领域,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
首先,第三方支付模式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已经构成潜在威胁。自 2011 年 5 月以来,我国已有101 家非金融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基金直销、保险、银行卡收单和物流等领域,牌照的发放将激发数十倍以上潜在的市场规模,整个行业将步入十年黄金发展期。据艾瑞咨询统计,2011 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2.2 万亿,同比增长 118%.
其次,电信运营商正着力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在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等互联网新型通信工具冲击下,电信运营商一直在转型,目前正通过话费账户、手机钱包等着力进军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已成立支付公司。
最后,商业银行还面临银行卡组织的挑战。银联及 VISA、Master 等国际卡组织从传统的单纯支付转接与清算服务,开始逐渐拓展至综合金融服务领域,与银行金融服务领域的交叉融合与竞争愈发明显。
新的竞争对手在强化其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丰富服务手段,从各自专长的网络购物、手机支付、供应链服务、资金清算等领域向传统属于银行交易服务范畴的业务全面渗透 ;在整合自身业务数据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放应用平台,梳理上下游资源,凭借其平台能力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快速聚拢客户资源,跟踪和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从而进一步挖掘掌握客户的金融需求,逐步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将业务延伸至融资、结算等领域,从而打破传统金融领域仅有银行控制的局面,如阿里巴巴等企业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集于一身,一旦将来摇身一变成为网络银行,那么凭借其掌握的大量客户数据和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出色创新能力,会成为银行强劲的竞争对手。而银行方面,如果不能通过在线交易环节与客户交互,将逐渐沦为交易后台,核心客户信息面临流失风险,从而远离客户,金融中介的角色被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改造传统业务模式,以适应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