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动因
添加时间:2014-10-20 21:03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分类。
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一个发展趋势便是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和搜索技术为依托方式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持续冲击,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于未来资金的提供方和需求方是否会通过承担较小职能的金融媒介机构交易存在疑问,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完全替代传统的金融行业的现象永远无法发生,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金融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和传统金融行业齐头并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行业的服务成本降低,增大普惠式金融业推广的可能性,通过提高效率来提升社会效益,并且不断与传统的金融行业产生碰撞。
通常意义上,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的界定范围是拥有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服务模式的综合,于此对比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定义则不仅要求基于互联网金融思想,更加要求服务的实现需要依托互联网的渠道形式来实现货币流通和资金融合。
从所依托的互联网平台的不同形式、所服务的客户群体的不同以及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模式不同等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大体上分为电商模式和P2P两种形式。其中,电商模式的代表是淘宝、京东、苏宁电器等网购平台,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处于上下游的客户,提供的服务模式有货物供应链、订单管理、应收账款融资等等,这种方式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商业银行也随之设立了电商平台。电商的融资方式主要来源于注册用户,大量的平台数据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能够以此信息来建立业务规模优势,客户资源、交易数据和产品结构等等使得电商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P2P模式指的是“人人贷款”,具体含义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在互联网上发生借贷关系,借贷关系的体现是发生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向,从而建立债权和债务属性关系,且该关系脱离了传统的金融中介。该模式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P2P平台,该平台的作用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交流、信息价值认证以及强制措施等促成交易的顺利完成。具体服务形式不限于信用审核、法律咨询等形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有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特点是互联网金融能够飞快发展、迅速获得人们关注的原因。总结起来,互联网金融存在以下特点。
(一)较容易获得金融资源。
不同的社会主体在获得社会资源的时候具备均等的机会是社会公平性的体现方式之一,互联网金融基于以自由平等为精神的互联网思维,其发展目标即为提升这种金融资源的平等性,降低金融排斥发生的可能性。在以往的金融服务模式中,商业银行往往排斥小微企业和部分个人客户,推迟受理小额贷款或者小额信贷,金融排斥现象因此发生,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下,每一个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所享受到的金融权利大为增加,所获得的信息也相对集中,能够选择参与的手段也更多,更重要的是,地域限制在互联网金融中不复存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资源的获得性大大增强。
(二)交易成本较低。
传统的金融中介存在的目的之一即为降低个体金融的交易成本。但是小微企业和个体用户的数目众多、不够集中、需求多样化以及信息的高度不对称等等问题使得传统的金融中介面临不少问题,商业银行因此而信贷投放成本高,投放效率低下,无法精确定位目标。但是以社交网络等为信息传播平台的渠道使得每一个企业或者个体客户都能互相产生联系,这些互相联系的信息即为数据资本的来源。通过大数据理念、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识别和处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
(三)资源配置受中介影响降低。
客户搜寻成本、客户识别成本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在配置资源时,资金双方无法取得令双方均满意的有效匹配结果,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供给无法给出。互联网金融理论上不需要类似于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的牵线,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定价、交易和匹配等环节,不再受到中介的影响。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限制因素的存在,譬如资金提供方的专业能力不足等,互联网金融中中介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互联网金融本身承担了中介的功能,没有办法完全摆脱信用中介的影响。
(四)具有次级贷款市场的特点。
在发展之初,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主体通常是缺少行之有效的抵押担保物的小微企业和个人,他们通过商业银行渠道无法进行正常融资。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市场隶属于“次级贷款市场”,活跃主体属于被商业银行排斥剔除在其服务主体之外的群体。“次级贷款市场”的特点有活动主体为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标准的贷款者、贷款者信用评级不达标、对于贷款主体的资产评估,流动性监测等能力不强、贷款者的信息不公开程度高等等。总体而言,次级贷款市场的天然高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等特点在互联网金融初期均有体现。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动因剖析。
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就互联网金融而言,想要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判断,必须明白其发展的动因。
(一)进入门槛地、监管成本低。
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中的核心部分即为金融业,商业银行处于传统金融业的核心位置。采取严格的准入措施和监管办法是控制金融领域风险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此规定之下,商业银行的数量被严格控制,半垄断状态是行业的基本特征。同时,严格的监管措施又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互联网金融满足了商业银行进行服务模式创新、突破监管、获取更多利润的愿望。从目前的发展轨迹看来,互联网金融的门槛不高,监管成本较为低廉,这大大刺激了市场的热情,互联网金融的成功模式被不停复制,在复制中相关模式得到了发展和成熟。从某种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正是突破传统金融业壁垒的发展模式。正因如此,门槛低、监管成本不高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内在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思想的不断实践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低门槛、低监管的核心内在动力之上,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两大基础是互联网思想和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思想的两个方面是服务方与服务对象。商业银行在引入信息技术,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收工记账问题,从此商业银行就在信息化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虽然一直存在着信息化的服务对象,但是由于尚未形成互联网金融思维的萌芽,信息化道路也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直到网银的出现,互联网金融思想有了良好的载体,互联网金融因此得以飞速发展,新时期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更加推动了信用体系的建立,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直接推动者互联网金融思维的发展。反过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使得市场观念发生转变,由抵触到主动参与为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展开奠定了市场基础。
(三)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企业融资和个人贷款大量存在着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当中。其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金融服务需求多,偏偏这些小额贷款在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难于展开,商业银行追求高回报和低风险,对于这些高风险个人消费和小额度贷款兴趣不是很大,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使得这块蛋糕越来越大,因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庞大的市场机遇,P2P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之外形成了有力的补充,成为破解该难题的钥匙。
(四)更加具有经济性。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代表便是云计算、搜索技术、社交网络和大数据等信息交互处理技术。技术本身并无实际价值,只有依托于服务主体才能体现巨大的潜力。这些技术和互联网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的经济特性体现更为明显,表现为资产投入更少、管理维护简单、风险较低等等。资本的逐利必然使得更多的资金进入到这一经济性明显的领域,使得该行业走向成熟和发展。因此,更低的金融服务成本与更佳的金融服务体验是互联网金融巨大发展潜力的保证。
总体而言,低门槛和低监管成本是最容易改变的两个因素,规避这两种因素也是互联网金融天然的本性。更佳的经济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传统的金融业的持续冲击是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随着许多P2P平台的连接倒闭不断受到怀疑,无法迈过门槛限制会使得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失去信用创造的功能。对于刚刚起步的该行业而言,监管部门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监管,保护互联网金融的“硬伤”.
结语。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时期下互联网金融正式顶着科技的光环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尽管刚刚起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未来是高增长的朝阳产业,其经济效益无法估量。我们应该顺应潮流,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前进。